早上討論 bonk 生態的時候,提到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:
bonk 生態為什麼全是 meme,以及可能的後續方向。
首先, $bonk 本身就是 meme 文化起家,這是平臺底色,也是無可爭議的特點和優點,同樣一個 meme 敘事,別的平臺就是幹不過 bonk,這點在 $Glonk 上已經體現的淋漓精緻。
其次是現在作為「發射平臺」的龍一:#UESLESS
除了 @theunipcs 無限的補充和豐滿敘事以外,其本身敘事特點也是吸引流動性趨之若鶩的原因:無用方為大用,既是嘲諷也是一種特殊哲學文化。
而如果一個是事情達到極致,需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話,
bonk 平臺自帶 meme 屬性增益 buff,是地利, @theunipcs @SolportTom 無限發推增加曝光,是人和。
---
那麼,天時在哪?
我沒有完全去對比時間線,但是粗略的回憶一下,#USELESS 在早期經歷過大型回撤,那會兒如果沒記錯的話,剛好是 @pasternak 推出了 believe 發射平臺時期。
大量優質的 Web2 項目,來到了 Web3 加密世界,雖然今天來看優質項目也是寥寥無幾。
但這次啟動,無疑是吸引了大量流動性,在那會兒隨便一個“正經”項目(哪怕只是包裝的像),都能上 10M 市值,甚至更高。
在經歷過 $trump 發幣以後,市場被抽走了大量流動性,現在的市場,是存量資金博弈。beleive 平臺的推出,無疑帶走大量流動性,所以 bonk 生態無人問津,作為龍頭的 #USELESS 也在那個時候毫無疑問的被市場所拋棄。
畢竟資金會自動流向盈虧比最高的地方,在有魚的地方捕魚。
但是後來我們都知道了,believe 平臺的項目沒有很好解決:web2 項目來發幣究竟是為了吸取 web3 生態流動性,還是真的和 web3 生態共生的問題,
加上後來各種騙子項目無所不在,以及早期大量狙擊手,動輒幾十上百萬的撈錢,迅速擊潰市場對 believe 平臺的信心。
於是,對 bonk 來說,天時來了。
資金這個時候意識到 bonk 生態一直在建設,無論是輝煌還是落敗,似乎從沒有停下,這給了市場信心。
加上 @SolportTom 以及 bonk 生態裡其他開發,都是主動真金白銀支持生態項目,以及 pump系集體拉黑 bonk 系推特新聞發酵曝光,疊加 pump 和 bonk 同一個敘事 $glonk 大戰,以 bonk 的 $glonk 勝出為標誌性事件。
徹底集齊「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」,bonk 生態完全起飛。
這是 bonk 生態的完整起飛路徑。
---
那麼未來會走向哪裡呢?
在中文各大社區裡,其實大家對 bonk 現在的看法,就覺得是加強版的 BSC 生態,什麼叫加強版 BSC?
一個標的依然需要大量 KOC、KOL 以社區為單位抱團建設,才有機會拉高市值,而建設的終點就是集體去蹭 @theunipcs @SolportTom 這兩位 bonk 上的 “cz heyi 夫婦” ,亦或是每天做閱讀理解,思考他倆今天可能會說點什麼,提前埋伏。
但是相較於 BSC,SOL 上面的玩家明顯更加聰明,或者說 pvp 更加厲害,稍微不對勁,集體跑路是常態。
所以很多同類型敘事,會出現怎麼這個社區搞就能搞起來,換個社區搞就搞不起來的情況。
作為 CTO 的發起者也不用懷疑自己的影響力是否不夠,只是單純的 SOL 玩家太精明了而已。
---
而作為平臺,或者說作為生態,有自己的獨立特色固然很好,但是想要走的更遠,一定是百花齊放,各個板塊都有龍頭,才能吸引更多的流動性加入進來,進而讓 bonk 生態更加繁榮。
答案呼之欲出。
Tech 板塊,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個版塊。
因為這個板塊的標的,能吸引大量的流動性加入,雖然正經的項目很少,但是 pve 永遠高於 pvp。
我之前一直在說 AI 季,AI 季,現在我回過味來了,重要的不是 AI 項目,而是 PVE 項目,AI 敘事只是 pve 項目裡一個較為容易被大眾接受的敘事類型,
核心是莊家操盤 > 社區版主操盤。
這點,我相信很多在 bonk 生態裡玩的玩家都能感統身受。
---
現在之所以 bonk 生態裡缺少很多 tech 敘事,個人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跑出一個幾十 M 的龍頭出來。
因為現在的市場玩家和 dev 都變得非常精明,talk is cheap,just show your MC。
例如 $NYLA 上次我發帖說它是身不逢時,如果放到去年的這個時候,Tech 敘事是主流敘事,那可能會是完全另一番景象。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。
只有板塊龍頭能真正帶動板塊的繁榮,吸引更多流動性和玩家的加入,
只有各種類型的板塊都出現在一個生態裡,百花齊放,才能進而使得 bonk 生態更加的繁榮。
各個板塊都有幾十甚至幾百 M 的龍頭出現,bonk 生態百花齊放,這是我想象中的未來 bonk 生態樣子。
---
以上,僅是自己對 meme 生態的理解和記錄,
不一定對,也不一定有用,僅作為個人記錄。
查看原文



1.08萬
28
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。除非另有說明,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,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。該內容僅供參考,並不代表 OKX 觀點,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,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,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。請閱讀鏈接文章,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。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。包含穩定幣、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,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。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,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