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看@MemeMax_Fi 的 FAQ 2/2,本来只是想确认一下 MaxPack 的规则,结果看到中间几条,突然让我意识到:这个项目不是在做活动,而是在给整个 Meme 圈提出一条新的行业标准。 说个小故事,前几天一个朋友问我:“为什么现在那么多 meme 项目一开始就吵吵闹闹,然后热度一下就没了?” 我当时半开玩笑说:因为大部分项目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,羊毛党、脚本党和真实用户全搅在一起,热度来得快,消失得更快。 这次看 #MemeMax 的规则,我突然觉得他们抓到问题核心了:Meme 的命运,从来不是靠涨幅,而是靠用户质量。链上付 gas 的行为被当成“真参与”;多号互转不算;X 账号一旦绑定不能更换;跨链的 BEP20 不计入活动;刷量可直接取消资格;这些规则不是为了麻烦用户,是为了确保一件事:MemeCore 生态未来的价值,必须建立在真实参与者的基础上,而不是数据泡沫。 这点我非常认同。 你想一个 meme 项目如果连谁是真用户都无法识别,那还谈什么社区、文化、叙事?而 MemeMax 现在在做的,就是在链上——不是在社交媒体——建立自己的第一批真实玩家。这是一次挺大胆的尝试:把“女巫过滤 + 行为激励 + 链上活动”融合成一套准入机制,让整个生态从 Day 1 就保持健康。 它让我感觉 MemeCore 不是想做一个赚快钱的 meme,而是准备在“链上文化 + 行为经济学”上玩深一点的东西。老实说,meme 项目讲愿景太假,但讲机制就很真实。而 MemeMax 给出的,是一个能让用户和项目方双方都受益的 incentive design。 未来如果他们把这个机制扩展到: 链上身份(on-chain identity) 原生积分体系 内容激励(memes / creators) 社区治理 那这一套东西会非常有故事性。 总之看完 FAQ,我的感觉反而不是 哦,我懂规则了,而是:Meme 项目赛道要升级了,筛选用户的方式,也要变成链上原生的方式。 #MemeMax #MemeCore #M @KaitoAI #Meme
1.39万
58
本页面内容由第三方提供。除非另有说明,欧易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,也不对此类材料主张任何版权。该内容仅供参考,并不代表欧易观点,不作为任何形式的认可,也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或购买或出售数字资产的招揽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况下,此类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不准确或不一致。请阅读链接文章,了解更多详情和信息。欧易不对第三方网站上的内容负责。包含稳定币、NFTs 等在内的数字资产涉及较高程度的风险,其价值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。请根据自身财务状况,仔细考虑交易或持有数字资产是否适合您。